快速发布求购| | | | | 加微群|
关注我们
本站客户服务

线上客服更便捷

仪表网官微

扫一扫关注我们

|
客户端
仪表APP

安卓版

仪表手机版

手机访问更快捷

仪表小程序

更多流量 更易传播


您现在的位置:仪表网>机器视觉>资讯列表>地质地球所提出人工智能地震信息挖掘方法

地质地球所提出人工智能地震信息挖掘方法

2020年08月28日 17:15:29 人气: 14716 来源: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仪表网 仪表研发】人工神经网络(ANN)在数据驱动的自然和信息科学研究领域如图像图形学、材料、生物学和医学、天文地理以及地球科学)的应用发展迅速。在勘探地球物理学中,大部分此类研究均可视为可视化图像分类或分割问题。如地质学家使用地震反射数据图像对地下沉积单元或油气藏进行分类,并识别断层、裂缝或盐体等不连续地质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可学习此类图像中的形态模式,其中许多是基于现行的卷积神经网络(CNN),CNN是专门针对计算机视觉中与图像相关任务而设计的。与视觉图像相比,地震反射信号具有本质上的不同:稀疏信号极性变化及有限带宽。地质特征的地震响应在波传播路径、频率、幅度和极性方向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基于数据驱动的ANN地震解释研究是高维稀疏信号的复杂映射问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耿智与合作导师、研究员王彦飞,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能进行地震数据分类的、自动搜索神经网络架构(SeismicPatchNet,SPN)。假设嵌入在勘探地震数据中的关键信号特征可以被ANN捕获,描述其参数则少于CNN架构。研究人员设计了具有特定地震振幅序列的概念性信号斑块,以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为例,这些信号类似于水合物的关键地震反射;考虑将各种复杂的破坏方法应用于上述信号,以生成用于搜索的特定CNN架构的积极数据集。
 
  该神经网络架构通过分解网络内核以减少参数量并汇总相反的采样特征来保持极性信息,应用高性能图形处理单元(GPU)通过反问题正则化建模和随机搜索算法获得终的网络架构SPN。该研究构成了第一个以数据为驱动的、设计具有高效计算能力的CNN,旨在从稀疏信号处理的角度对地震数据进行端到端解释。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标准神经网络模型发现,该研究的神经网络架构参数存储量约为VGG-16架构的0.5%;SPN的预测速度比ResNet-50快近18倍,在识别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指标似海底反射(BSR)方面显示出优势。显著性映射表明,该研究提出的架构捕捉了关键特征,显示出以低计算成本进行多个地震数据集端到端解释的前景。
 
  相关研究成果以Automated design of a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with multi-scale filters for cost-efficient seismic data classification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地质地球所重点部署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ybzhan@vip.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表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表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4、合作、投稿、转载授权等相关事宜,请联系本网。
联系我们

客服热线: 0571-87759942

加盟热线: 0571-87756399

媒体合作: 0571-87759945

投诉热线: 0571-87759942

关注我们
  • 下载仪表站APP

  • Ybzhan手机版

  • Ybzhan公众号

  • Ybzhan小程序